- 政府及部委网站
- 市级自然资源部门网站
- 直属单位网站
- 其他相关网站
近年来,桂林市以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为契机,将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的海绵理念深度融入建筑与小区、绿地与广场、城市道路及河湖水体建设,探索实践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展的技术路径,守护城市绿水青山。
建筑与小区:从“积水洼地”到“海绵社区”
针对老旧小区排水不畅、绿地不足等痛点,桂林市采取“海绵化+微更新”模式。在横塘路53号小区、雪芙莲小区等改造项目中,通过新建透水铺装、修复绿地、优化雨污系统等措施,使小区如同“海绵体”般吸收、消纳、净化雨水。不仅有效解决了“小雨湿鞋、大雨内涝”问题,形成了自然积存、渗透、净化的雨水生态系统,还显著节约了道路冲洗和绿化用水,大幅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。
绿地与广场:从“单一景观”到“生态海绵”
桂林市重点打造“海绵型绿地”。都督山节点、南溪山公园、山水公园等地实施改造,建设雨水花园、下凹式绿地、植草沟等设施。其中,都督山节点通过720平方米雨水花园、500米植草沟和3公顷雨水湿塘,实现了94%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、71%的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及5500立方米的年节水效益,成为全市首个海绵型绿地示范项目。
桂林日月双塔。庾超健 摄
广场改造则注重“功能与生态融合”。望江亭小游园、西门桥头山水街巷公园项目通过拆除违建、增设下沉式绿地及透水铺装,将脏乱差区域转变为集休闲与生态于一体的公共空间。改造后不仅提升了景观品质,成为市民游客休憩新场所,配套的雨水收集系统还为周边绿化提供水源,提高了非常规水源利用效率。
城市道路:从“硬化路面”到“呼吸街道”
以人行道海绵化改造为突破口,桂林市在龙隐路、龙珠路、四会路等21条道路铺设透水混凝土或透水砖,同步建设植草沟、雨水收集设施。象山南路采用大块透水砖人行道,并配套50立方米碳纤维雨水收集模块,实现雨水“收集—净化—回用”一体化。此举不仅有效消除路面积水,还通过雨水回用降低了绿化养护成本。
河湖水体:从“防洪屏障”到“生态廊道”
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雁栖湖调蓄水系是桂林海绵城市建设的标杆。项目通过修筑防洪堤、整治水系空间、建设排涝设施,系统解决了良丰河洪水导致的洪涝问题。同时,利用斑块状绿地的土壤渗滞与植物净化功能,有效缓解了雁栖湖调蓄压力,提升了连通下游水体的环境质量。如今,绿草如茵、碧波荡漾、鱼翔浅底、飞鸟时现的雁栖湖区域,已成为一条充满生机的海绵生态廊道。
桂林榕湖春景。庾超健 摄
海绵城市建设是桂林破解内涝、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抓手,城市更新则为海绵理念落地提供了空间载体。二者的协同推进,通过塑造节水型空间,正有力推动桂林向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模式转型。
编辑:谢贵红 审核:李欣松 黄尚宁
文件下载:
关联文件: